为提升优秀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科素养,促进教学研究,我校五级梯队教师开展了“示范教学做引领 聚焦课堂促成长”为主题的公开课活动。
语文组
以空明之心,赏空明之景。2024年10月15日,杨琴老师带着八14班同学们对苏轼的经典名篇《记承天寺夜游》进行了细致的品读。
此文被一些评论家称为“神品”。杨老师这节课就是带着学生品味“神”在何处?有学生说神在苏轼这个人魅力无穷,确实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师、一个美食家、一位瑜伽修行者、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
接着分为三个环节来细细探究此文的神:品字读句、感受情绪;发挥想象、共赏美景;品读闲人、感悟旷达。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培养了同学们斟酌字词的习惯,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共赏美景环节课外拓展了“空明”二字在佛教和《道德经》中的解读,让同学们对苏轼的心境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为后面品读“闲人”奠定了基础。
探究之后,师生共同总结“神”在何处,并留下思考:除此以外,可能还有:志同道合的友谊,生动有趣的文字学,高深莫测的佛学,启迪人生的哲学……
内心空明方能时时见月,处处见美景。苏轼如此,我们亦如此。
10月23日上午,黄胜男老师在七(8)班开设公开课《往事依依》。
黄老师以三个主要任务贯穿整个课堂,任务一:寻依依往事,梳理对作者产生深刻影响的往事,并帮助学生学会用最简洁的方式概括出核心事件。任务二:品依依之语,引导学生找出并品读文章中值得玩味的词语。任务三:悟依依深情,在具体情境中来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体味作者依依之情。本节课黄老师依据单元目标,条理清晰,细致入微,不仅教会了学生抓领起句、关键句概括文章内容和段落内容的读书方法,还引导学生沉浸式读书,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仿佛徜徉在语言文字的百花园当中。
今天,区语文骨干教师邹金炳老师在八(11)班进行公开课教学《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过程中,邹老师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惊叹不已——以拍摄“富春江风光”短视频为主线,将吴均笔下的富春江美景融合到学习任务群。
任务一:跟随博主,吟咏山水之文。 活动中贯穿了“朗读教学”,多种方式好好读,细细品,感受骈体文对仗工整、声韵和谐的特点。任务二:结合美文,推荐山水美景。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清新与宁静。任务三:编写指南,欣赏山水美景。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灵感。任务四:推荐目标,明悟山水真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
学生们也被这新颖教学方式吸引,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相关知识。整堂课切合学生实际,注重多样化,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
2024年10月22日,高雅老师在七7班开设了公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高老师在前两个课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层意蕴。课堂主要从书后第三题切入,“小”鲁迅和“大”鲁迅的视角一下子就把学生从课本外带入了鲁迅学生时代和革命时代里。同学们上课积极反馈,一步步探寻到文字背后鲁迅先生的思想成长史。借由此篇课内文本,高老师又让同学们把眼光放到《朝花夕拾》整本名著,从一篇到一本,很好地做到了“1+X”阅读教学。这节课,也让同学们在解锁文本主旨上获益匪浅,余味悠长。
英语组
10月18日上午吕虹老师在七7班展开了7A Unit4 Reading的教学公开课。本单元主题是学校生活,这节阅读课即围绕Millie的学校生活展开。吕老师先从复习上一节课中关于Millie的学校时间安排入手,完成Reading文后练习中的思维导图的一部分,从而引出剩下的部分需要阅读Reading课文才能找出答案。这样充分利用了书本练习既复习巩固了旧知又自然引出新知。接着,吕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前关注邮件的格式和关键词等预测文本内容;阅读中通过每小节的关键词确定每小节的主旨后梳理全文脉络;阅读后再次利用思维导图完成全文内容复述并迁移到根据Tommy的电邮画出新的思维导图并复述。然后,吕老师让学生比较Millie和Tommy的学校生活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学校安排各项活动的用意,即每项活动的优点,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最后,吕老师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介绍我们的学校生活,引导大家热爱自己的学校,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成为更优秀的人,从而实现了本节课的育人价值。
吕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单元整体以及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一节课。
10月21日上午,英语组倪青老师开设了一堂Unit3 的复习课,旨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围绕话题的词汇知识与表达,包括介绍校园场所及功能、师生及活动、描述校园场所和师生特点的相关词汇、短语,同时要掌握围绕语篇的信件、邮件的格式、结构及描述方式的知识与表达。
在课堂初始,倪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语言介绍新学校、讨论彼此喜欢的校园场所及活动,进而拓展补充岳麓书院的历史、让学生探究新旧学校的异同等设置,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校园生活态度,增进对学校的感情,开启绚丽多彩的初中生活。
同时,在本节课中,通过理解、分析、比较、评价和创造,倪老师引导学生将本单元各个板块的内容进行有效串联、互相渗透,同时也有意识地挖掘阅读的深度,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和能动性。通过这节精彩的复习课学习,学生的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均得到有效提升。倪老师在本节课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本单元主题意义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历史组
刘老师主线明确,思路清晰。首先,她以电影《觅渡》片段导入,将常州乡土资源融入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其次,她围绕“新的希望”“新的觉醒”展开,引导学生明白在五四运动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他们开始选择马克思主义,成长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讲课过程中,她循循善诱,对每一位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点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她积极引导、参与学生活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五四精神,提升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贯彻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组
10月23号上午,季佳琳老师在物理实验室开设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
科学探究既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季老师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各要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探究活动一为例,季老师先通过学生用凸透镜互相观察对方、书本、以及教室最后面的大字,根据所看到的凸透镜成的不同的像,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和什么因素有关?继而激发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兴趣,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规律,在组内、班内进行交流,并进行师生的评价,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季老师“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课堂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为本、以解决问题为线、以启发探究为主,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计合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堂课学生活动积极、气氛活跃,课堂整体有序,活而不乱,是一堂不折不扣的精品课。
10月17日下午第3节课,詹瑾老师在九(6)开设了《比热容》公开课。詹老师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板块清晰,注重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实验数据和结论。詹老师以“烧水”这一实际经验开启本堂课的内容,通过“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谁时间长”“一壶水烧开和烧到半开,谁的时间长”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摆出中午沙滩和海水的温度不同的事实,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猜想原因并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吸热的现象。詹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特别注重科学实验探究以及实验细节,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该实验中的控制变量,通过学生数据、图像的处理,归纳总结出沙子吸热升温快,水吸热升温慢,进而引出比热容这一概念,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最后学以致用,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更清晰,思维得到拓展。整节课詹老师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互助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化学组
《化学式的书写和命名》教学是一节技能学习课,整堂课以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为情境,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较为枯燥的教学任务。邹枫老师能够很好地围绕着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学生间互帮互助,相互纠错,对学生学习技能有很大的帮助。本节课在“化学式书写”的设计上,注重“讲练结合”,教学过程流畅,教态自然,语言富有亲和力,对学生循循善诱,教学条理性层次性很好,教学效果较好。
地生组
2024年10月28日上午,祖翠翠老师从一株番茄入手,带领七(7)班的学生们进入《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学习。
本节课以番茄为主线,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观察番茄果实的结构,构建出器官的概念。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抽丝剥茧,使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生命观念。教学过程中穿插观察、实验、连线等多样化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10月29日,夏娴老师执教的《生物的分类》以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为主线,通过分一分、说一说、找一找、想一想、做一做五个环节,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引导学生逐步生成概念并应用概念。
本节课教学设计凸显“情境“和“逻辑”两个关键词,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分类的重要性,实现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并在课堂中渗入情感,发展思维,落实生命观念和态度责任。
2024年10月21日,赵晓潘老师在八(12)班开设了公开课《神奇的微生物》。
赵老师从一段视频“女子食用野生菌产生幻觉”引入真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逐步引导、合作探究等方式,带领学生认识了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及与人类的关系。同时,赵老师还注重对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整节课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李佳佳老师开展的课题为《4.2脊椎动物-鱼类》,本节课以“鱼类运动会”作为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鱼类的好奇心。围绕“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开展深度探究,利用不同类型的探究任务卡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学生在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下完成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结构与功能观。通过分析渔业资源面临的问题和保护措施,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形成生态文明观念,自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0月21日上午,周璐敏老师与八(14)班的同学一起为我们带来了一堂跨学科的地理课——《“梨”解中国——气候》。
“一梨润三秋”,秋季本就是收获的季节,通过常州本地的焦溪梨为例,向大家展示我国不同的梨子,来带领学生认识到我国5种气候的不同类型及特点,以及影响气候的三大因素。在最后通过实验视频的展示,让同学们明白了风的形成原因和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对祖国有了更多维度的了解。
周老师教态亲切,教学方法丰富,本节课活动设计富有趣味和巧思,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带动学生思考,展示了她在教学领域的独特魅力。
体育组
本次陆晓炜老师上了一节篮球三步上篮课,李梓闻老师排球自抛自垫课,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是一堂较为成功的体育课。
教师清晰地阐述了篮球三步上篮和排球自抛自垫的动作要领及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达到的技能水平,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教师对篮球三步上篮和排球自抛自垫的动作进行了标准、规范的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确的动作形态。
分组练习过程中,教师能够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引入篮球和排球的相关游戏竞赛环节,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例如篮球的三步上篮接力比赛、排球的自抛自垫计数比赛等,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另外,两位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技能掌握较快的学生,鼓励他们进行更高难度的挑战或给予辅助指导其他同学;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地进行个别辅导,降低难度要求,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动作要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积极的师生互动,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们积极参与练习和游戏,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音美信综组
2024年10月16日,孟珈伊老师开了一节以《红旗颂》为题的公开课。公开课上,孟老师首先带来了一段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学生在庄严的氛围中一起演唱国歌,把学生带入了课堂的情境中。
接着孟老师介绍了《红旗颂》的创作背景。该作品由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创作,其灵感来源于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壮观场景以及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奋斗精神。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随后,老师对《红旗颂》的音乐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每一个段落都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同学们沉浸在《红旗颂》那大气磅礴、豪迈壮怀的音乐氛围中。当乐曲的高潮处乐队奏响《东方红》,尾声又融入《国际歌》的旋律片段时,学生已经深深沉浸在乐曲当中,公开课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更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024年10月16日,音美组王娟老师开设《藏语沁脾》为题的校内公开课。本节课围绕藏族歌舞音乐展开,通过聆听、律动、演唱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地氛围中学习。导入部分复习旧知结合情境创设,很好地引出单元主题,在对比之下藏族歌舞音乐特点自然导出,以雪山情境形象地描绘出音乐旋律的优美起伏。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能运用学生的学习经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巧妙结合藏族人民随性自由的性格、虔诚信仰的传统和质朴爽朗的嗓音等本土化特征讲解音乐知识,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生动易懂。另外,本课与同组顾程老师的《蒙音辽阔》为同系列课,很好地展现了大单元融合。
2024年10月15日,顾程老师与八(7)班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音乐课——《草原情曲——蒙音辽阔》(第一课时)
本堂课一开始,顾老师用优美宽广的声音为学生带来了一首《敕勒歌》,将学生带入到了宽阔无垠,牛羊成群的大草原中。通过演唱《嘎达梅林》和欣赏《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学生了解了蒙古族短调、长调的特点。最后拓展欣赏了蒙古族的呼麦和舞蹈,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是紧密相连的。
这堂公开课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飞龙中学致力打造优秀教师平台,本次骨干教师公开课活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氛围,展现了五级梯队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是为新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有利于提升各组的整体教学水平。
撰稿、图片:各教研组 审核:周剑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