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境为舟,以素养为舵
——常州市第五轮徐锋优秀教师城乡牵手行动第六次活动纪实
2025年3月20日,常州市第五轮徐锋优秀教师城乡牵手行动第六次活动在常州市新北区新龙实验学校(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初级中学)顺利开展。录播教室内,一堂以"真实旅行"为引的地理课《日本》正在展开。地理王老师以镜头为笔、以情境为墨,将学生带入了一场横跨自然与人文的探索之旅。课程以"樱花与火山"为双线索,通过丰富的视觉素材、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和沉浸式互动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更在真实情境中培养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课堂全景:一场"沉浸式"地理探索
本节课以"赴日旅行"为情境主线,分三个板块展开:
1. 樱花之国的地理密码
王老师以拍摄于日本的樱花盛景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日本对樱花的文化推崇,进而抛出问题:"樱花为何能成为日本的象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结合地图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国特征、经纬度范围)、领土构成(四大岛屿与海域分布)、地形地势(山地丘陵为主、海岸线曲折)及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探究樱花生长的自然条件。教师巧妙地将自然要素与人文现象联结,如通过气候图分析樱花开放时间南北差异,渗透区域差异观念。
2. 火山之国的地质启示
当学生注意力转向图片中随处可见的火山元素时,课堂进入第二板块。教师展示富士山实景视频与板块分布图,通过"日本为何多火山地震"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结合六大板块分布图,自主推导板块碰撞与地质活动的关系。更值得称道的是,王老师并未止步于知识传授,而是通过"日本防灾教育视频展播",引导学生对比中日防灾措施,思考"地理知识如何转化为生存智慧",将课堂从认知层面向实践应用延伸。
3. 灾害之外的自然馈赠
在第三板块,王老师播放温泉旅行的实拍视频,通过火山灰土壤培育的农田、温泉旅馆产业链等案例,引导学生辨证思考"板块活动的利弊"。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农民、旅游业者、地质学家)展开辩论,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深刻体会"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
教学评析:核心素养落地的三重突破
1. 真实情境驱动深度学习
参与听课的老师们认为课程以旅行见闻贯穿始终,将抽象的"地理位置""板块运动"转化为可视、可感的现实场景。樱花时序、火山警示牌、温泉产业等素材均来自真实生活场景,使"区域认知"不再停留于教材文字,而是具象为可分析的现象群,符合初中生形象思维特点。
2. 问题链构建思维阶梯
参与听课的老师们认为教师设计的问题链极具逻辑性:从"樱花为何受喜爱"到"火山为何频发",再到"灾害如何转化为资源",层层递进中渗透"要素关联-因果推理-辨证评价"的思维路径。特别是通过对比日本与我国防灾体系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比较思维与家国情怀。
3. 跨学科实践培育综合素养
参与听课的老师们认为课程将地理知识与防灾教育、文化理解、经济产业等内容有机融合。如分析温泉产业链时,涉及农业(火山灰土壤)、服务业(温泉旅游)、制造业(浴衣、木屐生产)等多领域,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呼应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
结语:让地理课堂成为探索世界的窗口
这节《日本》课如同一扇精心设计的观景窗,既让学生看见了樱花纷飞的浪漫、火山喷发的壮阔,更引导他们触摸到了地理学科的本质——在现象中发现规律,在规律中寻求共生。当学生通过防灾视频对比思考"我们可以做什么",通过温泉产业分析理解"人与自然如何双赢"时,地理教育已超越知识传递,成为培养未来公民的关键力量。这或许正是新课标背景下,一堂好课应有的模样:有风景,更有思考;有温度,更有深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