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晚,新北区飞龙中学家长夜校迎来了一场深刻而实用的专题讲座。活动围绕“如何引导孩子恰当使用电子产品”的主题,通过历史启示、数据分析和实践策略三个维度,为新生家长提供了一份数字时代的亲子共育指南。
历史镜鉴:从魔方狂热看沉迷机制
讲座伊始,飞龙中学学生发展处吴菲主任以当下家庭常见的“餐桌上的平板,沙发上的手机”场景切入,引发家长共鸣。特邀主讲人曹菊文老师别出心裁地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的“魔方狂热”。曹老师指出,魔方与智能手机在本质上具有相似性——它们通过强烈的互动性和挑战性激活人的参与感,而智能手机更以其便携性和信息无限性,成为更具渗透性的“现代魔方”。
数据警示:手机使用背后的成瘾模式
现场公布的调查数据触目惊心:普通人日均查看手机150次,清醒时平均每6.5分钟一次;83%的人睡觉时手机放床边,40%的人曾在厕所接电话。曹老师强调,这类高频使用已超出工具范畴,形成行为依赖。她引导家长通过《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简版》进行自测,并剖析了孩子手机成瘾的三大行为表现:频繁借口使用、单次超时不离手、对现实兴趣减退。
需求透视:孩子为何逃离现实?
“手机是孩子情绪的避风港,更是未被看见的心理需求的投射。”曹老师指出,许多孩子沉迷手机,实则是因在现实中缺乏有效陪伴、社会支持或成就体验。家长若只看到行为本身而忽视背后的孤独、压力或逃避,任何管控都将徒劳。
共建路径:从“禁果效应”到“亲子合力”
针对如何科学引导,曹老师提出“亲子合力”四步法:
1. 共商规则,淡化对抗:借鉴“禁果效应”,与其严格禁止,不如与孩子共商使用时长、场景(如作业期间集中保管),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
2. 时段化管理,结构化使用:设立“无手机餐叙”“家庭阅读小时”,用优质亲子时光自然挤压屏幕时间。
3. 回归真实,赋能体验:带孩子走进自然、博物馆、运动场,在沙沙树叶声、登高远眺、团队协作中感受真实世界的饱满触感。
4. 发展兴趣,替代满足:发现孩子擅长表达、创作或社交的特质,将其转化为写作、绘画、社团活动等现实兴趣,让成就感和归属感不再依赖虚拟世界。
讲座尾声,曹老师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著名墓志铭作结:“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她强调,家庭教育是父母自我修行的旅程,家长的以身作则和用心陪伴,才是孩子建立健康媒体使用习惯的根基。
本次家长夜校在深度的共鸣与思考中落下帷幕。新北区飞龙中学表示,将持续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助力每一个家庭在数字浪潮中,找到平衡、温暖的前行方向。
文字:江飞 图片:江飞 、吴菲 审核:盛飞
![]() ![]() |